秘訣

美食攝影的基礎心法 feat. Kimin

Hello 大家好我是 kimin!
IG : @kiminbrush / Kimin Chuang
 

Article Categories

為什麼要用相機來拍美食?

用相機來拍美食的原因,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希望能夠記錄下享用美食的過程,從佳餚上桌的那一刻開始,到食物入口的這段令人期待的時間,是相當值得紀錄的。

而為什麼不選擇現在人人都有的手機拍攝,而是選擇使用相機呢?若是以技術上來說,相機能夠紀錄比手機更多的色彩,而且鏡頭的品質更好,感光元件更大,總體來說能夠紀錄更好的畫質、更美的背景散景;如果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說,在合宜的條件下,拍起來比較好看。

身為一位商業攝影師,我在拍攝食物的案子時,我會帶 1 到 5 支專業的燈具、柔光紙、反光傘、反光板數個,還有一位我合作的食物造型師讓食物能夠隨時維持在最佳狀態。

但一般人出去吃飯根本不可能做到這樣,甚至多帶張白紙來反光都可能擔心造成店家的困擾,所以這篇文章要來與各位分享,要如何在不影響其他人與店家的前提下,拍到最佳的食物攝影照片。

最重要的技巧:選一個好位置

假設我用來拍照的只有相機+鏡頭這組工具,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選位置。

選擇正確位置的重要性遠超過你使用的任何器材,我不是在說相機的構圖喔,而是你餐廳那張桌子的位置。因為這關乎到有多少光線會進來、你有多少光線可以用。所以如果今天這間餐廳我很期待,那我一定會問訂位的人員:「請問有靠窗的位置嗎?」靠窗的意思是,我可以有足夠的光線拍攝餐點,就算是陰天也好,窗外的亮度也幾乎肯定會比室內光線來得亮。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100, 23mm, F4, 1/50s

▲ 以一間餐廳實際的例子來說,畫面的右邊明顯較左邊亮。

 

我們很幸運的候補到了右側的那一張四人桌,桌子後方有一整座落地窗,所以我有充足的光線可以拍攝。但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用餐時有這麼強烈的光線,或者是靠窗溫度也高的關係,所以甚至有顧客會要求餐廳將窗簾拉下。若是想要獲得好的光線,我會選擇右側的座位。

詳細地說,靠窗有幾個好處:

  1. 陽光的演色性優於絕大多數人造光源,演色性是代表一個光線裡面含有多少顏色的指標。陽光的演色性定義是 100 ,代表這道光線裡含有紅橙黃綠藍靛紫所有的顏色;多數的日光燈管紅色不足,所以你常在日光燈下拍照常會顯得畫面「青筍筍」。應該幾乎沒有餐廳會把室內光源的演色性考慮進去,通常超過85燈具廠商就會宣稱自己是「高演色性」,但對於陽光來說是不夠的,如果是影視用的燈光或閃光燈演色性在 95-99 之間,這樣的燈才能夠接近陽光的演色性。簡單來說,如果你要食物好看,能夠呈現豐富的顏色,就請盡可能地使用陽光來當作你的光源,就算是陰天也可以。
  2. 餐廳內的光線來源很多是餐桌正上方,這會限制你的拍攝角度,例如你把相機拿起來時,自己手跟相機的陰影就會在餐盤上。窗戶來的光線是側面,所以比較不會有自己陰影的問題。
  3. 室內很暗,坐在位於餐廳內較深處的座位,或者這間餐廳根本沒有對外窗的情況下,你必須要盡可能的開大你的光圈維持進光量,或者是要刻意拉長快門時間。很多眼睛看了覺得亮度還好的場景,感光度通常都會飆升至 6400-25600 這個範圍。光線充足可以讓你有足夠的光圈自由度。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1600, 65mm, F4, 1/20s

室內光源不足的餐題,相對來說較少有能夠發揮的空間,你只有牆面上的間接照明、頭頂的吊燈、桌上的蠟燭可以使用。除了蠟燭以外,人造光源的演色性都不佳,而且亮度也不足。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100, 45mm, F4, 1/60s

同樣是餐桌上的水、相似的拍攝角度,光線從幾乎只有室內光的環境,改成整面的陽光由室外進來,就已經可以解決掉大多數前述室內光源的問題。同時感光度是 1600 100 4 級的差距。我不會說哪張照片比較好,但如果要拍,選陽光充足的場景拍攝自由度會高出許多。

 

綜合以上幾點,我真的強烈建議各位如果可以,盡可能選擇靠窗的位置,或者至少不要離窗戶太遠。

焦段應用

拍攝食物的焦段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端看你如何取景而已。不過通常來說我會建議使用 40-70mm 這個範圍是最合適的。

第一個原因是如果焦段太短,例如 28mm24mm 甚至是更廣的超廣角,這樣的焦段容易將物體之間的距離誇大,會讓人缺乏帶入感。

除非你是特別的想要強調料理的氣勢,不然我通常會建議鏡頭焦段選用 40mm 70mm 甚至是 100mm 的範圍。因為稍微望遠的焦段物體比較不容易變形,這也是為什麼拍攝產品通常會落在這個焦段附近。

再來是長一點的焦段,有助於虛化背景。我們說要虛化背景第一個是大光圈、第二個是主體與背景的距離,當然長焦也是好的做法,你甚至不需要大光圈鏡頭,也可以拍出柔美的散景,來讓你想要強調的主體凸現出來。

這次的拍攝,我絕大多數都是使用 20-70mm F4 G 這顆鏡頭,而且拍攝時我多半使用的是 50-70mm 這個範圍。而 20-50mm 之間我多半用來拍攝餐廳的景。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10000, 70mm, F4, 1/40s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400, 65mm, F4, 1/160s

光圈應用

店家發案通常會希望她們的餐點是完整而清楚的,所以我通常會使用小光圈,例如 F8 F11 這個範圍,但那是在所有拍攝環境都可控的情況下才會這麼做。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我會建議使用大光圈拍攝,但不要太大。為什麼呢?

因為通常在餐廳裡,你能夠移動的位置相當有限,通常最多就是坐在椅子上往後退而已。如果你認真的起身拍照,很難不會受到隔壁桌或外場人員的眼光注視。

在這樣的距離下,如果搭配 F1.8 或者是更大的 F1.4 光圈,那麼鏡頭的景深將會相當的淺,或者是說畫面清楚的範圍將會相當小。例如一道沙拉好了,你希望至少半碗沙拉是清楚的,但光圈開太大可能導致清楚的只有上面一顆葡萄乾。

所以我建議,拍攝食物的光圈,大約設定在 F2.5 F4 這個區間,算是一個進光量與淺景深的平衡點,既可以吸收足夠的進光量,又可以有效的虛化背景,讓畫面中的食物明顯突出。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640, 70mm, F4, 1/160s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500, 70mm, F4, 1/20s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500, 70mm, F4, 1/20s

善加利用主體與背景的距離,以及適合的使用長焦。就算不是非常大光圈的鏡頭,也能夠產生柔美的散景。

構圖技巧

與其說構圖,不如說拍攝者要很清楚現在誰是主角。

例如桌上有兩盤料理,那我會問自己:「誰是這張照片的主角呢?」

如果兩盤料理裡面,分別是炒蝦與干貝炊飯。我想拿炒蝦這盤菜當主角,而且蝦子要在最明顯的位置。那我就會考慮,是該把蝦子調整一下放在盤子裡最顯眼的位置,還是直接用手拿叉子把蝦叉起來呢?

再來是,背景與前景的區域,我如果不想太無趣,我可以在裡面放點什麼?於是我試著把其他料理分別放在炒蝦背景的位置。

在拍下面這張照片之前,我做了以上的思考。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400, 70mm, F4, 1/125s

拍攝食物之前,建議最好要知道這張照片的主角是誰。我們才能夠再來討論要如何使用構圖。

而關於構圖,其實我沒有高明的解法,就兩招:

 

 三分構圖、九宮格構圖

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這兩種構圖都值得一試,而且我從未覺得膩。

在拍攝食物的特寫時,我喜歡使用三分構圖,用最重要的那一放畫面中的主角,剩下的 2/3 通常是畫面中的散景或空白處。我也很長使用九宮格構圖搭配簡單的畫面元素,讓觀看者一瞬間就能抓到畫面的重點。

α7C II + FE 20-70mm F4 G | ISO160, 51mm, F4, 1/60s

 要把照片拍好,還是趁熱吃?
永遠是攝影師心中兩難的決定

為了讓畫面好看,攝影師在拍攝前其實有很多事情要做。

你可能需要詢問服務人員能不能換個靠窗的位置、可能要先把桌上的小廣告拿掉、或者是把盤子移來移去調整位置,刀叉要怎麼擺才能夠自然?是不是餐巾要稍微移動一下呢?要不要點一杯顏色稍微跳一點的飲料放在背景?然後再加上無止境的換位拍攝與構圖,很多時候這一番思考與等待操作下來,就算上桌時蒸氣騰騰的熱菜也冷掉了。

所以某些想要偷懶的時候,我還是會稍微放過自己,秉持著「菜來就夾」的中心思想,偶爾享受一下廚師真正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上菜那一瞬間最完美的樣子。並且把它們全部送進五臟廟裡。

但絕大多數的時候,我依然是會用餐前幾週先訂位,詢問有沒有靠窗的位置,然後在點餐時好好的思考各道菜的相對位置,並且享受把盤子移來移去的樂趣。這刀子放在這裡好嗎?還是請太太幫我叉起來呢?與其說是想把照片拍好,甚至可以說這個過程就是目的。最後,也別忘了替餐廳用心的裝潢紀錄幾張照片,把整個過程捕捉下來,畢竟用攝影記錄生活、享受美食帶來的樂趣才是重點。
 

Article Theme

我們想請求訪問您的地理位置,以便為您提供定制的體驗。請注意,您可以隨時通過瀏覽器設置撤回您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