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訣

基礎攝影:為什麼我選擇以全片幅相機創作?

我們在前幾篇裡分享了攝影的基礎概念,也談到了關於⼈像與旅⾏攝影,同時也簡單的提到⼀些關於錄影的⼩技巧,⽽且全部都是以 APS-C 片幅的 ZV-E10 或 α6400 來拍攝。

雖然攝影與相機片幅的關係不⼤,但長久以來我個⼈都是持續的使⽤全片幅相機創作。這篇我想要與⼤家分享,為什麼我會使⽤全片幅相機,以及 Sony α7IV 的⼀些優勢。

by Kimin

Article Categories

Lens Category
7

在交換鏡頭相機的世界裡,攝影師選擇了⼀個相機產品,其實不只是選了單⼀台拍攝的⼯具,⽽是選擇了整個接環的⽣態系統,在挑選相機之前,你必須考量到⽀撐整這個系統的所有產品。

Sony E 接環系統擁有最豐富的鏡頭群,光是E接環全片幅鏡頭⼀個產品線,就有超過 40 款鏡頭,從 12mm 超廣⾓到 600mm 超望遠、從定焦到變焦、電動變焦、電影鏡頭,還有轉接環、微距鏡,以及非常特殊的STF鏡頭。全幅E接環的鏡頭產品的選擇可說應有盡有,給攝影師極為寬廣的空間⾃由發揮創意。

本次拍攝,絕⼤多數我都是使⽤ FE 24-105 mm F4 G OSS、FE 20mm F1.8 G 等鏡頭。

FE 24-105mmm F4 G OSS ⽅便的焦段對於⽇常家⽤或旅⾏是極佳的選擇,搭配 F4 恆定光圈,如果想要創造散景也非常容易;FE 20mm F1.8 G 屬於超廣⾓,對於拍攝風景、⼈像甚佳,同時還有輕巧的體積與 F1.8 ⼤光圈,對於⽣活紀錄是最好的選擇。

7
FE 24-105 mm F4 G OSS
7
FE 20mm F1.8 G

強⼤細節的再⽣能⼒

我會選擇使⽤ α7IV 在⼯作上使⽤有⼀個很⼤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具備了 3300 萬⾼畫素畫素感光元件。

畫素是我會選擇相機的⼀⼤考量,原因是相片必須要能夠呈現⾜夠多的細節,也才能夠⽀撐的起後製調整裁切的空間。

雖然直觀來說畫素越⾼相片能夠呈現的細節就越多,但超⾼畫素也代表著電腦的處理能⼒,以及儲存空間的成本增加。

α7IV 使⽤ 3300 萬畫素感光元件,對於細節的呈現有著絕佳的表現能⼒。同時也符合客⼾相片尺⼨的需求、對我的電腦也不會造成太⼤的負擔。算是⼀個非常好的平衡。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105mm ISO100 F9 1/250s|原圖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105mm ISO100 F9 1/250s |放大裁切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59mm ISO800 F9 1/1250s|原圖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59mm ISO800 F9 1/1250s|放大裁切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105mm ISO100 F4.5 25s|原圖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105mm ISO100 F4.5 25s|放大裁切

無受限的視⾓

另外⼀個我選擇全片幅相機的重要的原因,是視⾓。
 

Sony 當初在打造相機的E接環系統時,是以「One Mount」的概念所設計,也就是不論你是 APS-C 片幅還是全片幅相機,你都可以接上 E 接環的鏡頭

雖然鏡頭上會標⽰這是給 APS-C 片幅使⽤的鏡頭,或者是給全幅使⽤的鏡頭,但你要混著⽤其實也⾏。

你⼿上的 APS-C 專⽤鏡頭,在未來升級全片幅相機的時候也是可以繼續使⽤的。

為了能夠讓⼤家逐步理解片幅相關概念,我們就把鏡頭混接看看,然後我⼀⼀為各位解說。我們先拿⼀顆全片幅適⽤,也是我個⼈非常愛的 FE 55 mm F1.8 ZA ⼤光圈鏡頭,然後分別把它接到全幅的 α7IV 與 APS-C 的 ZV-E10 上: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100 F1.8 1/200s
ZV-E10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100 F1.8 1/200s

上⾯兩張照片、兩台相機、在完全相同的位置拍攝、使⽤完全⼀樣的設定,為什麼照片⼀個看起來比較廣,另⼀個比較窄呢?這就牽扯到片幅⼤⼩的問題。

7
α7IV
7
ZV-E10

我們把機⾝兩兩相比對就知道,雖然兩台相機的鏡頭接環(銀⾊圓形處)尺⼨是⼀樣的,但裡⾯矩形的感光元件⼤⼩有差異。

α7IV 的全片幅感光元件是 36 x 24mm,⽽ ZV-E10 的 APS-C 片幅感光元件是 23.5 x 15.6mm,感光元件的尺⼨上是有明顯差異的。

那片幅⼤⼩的差異在接上同⼀顆鏡頭時會造成什麼結果呢?我們⼜必須說到鏡頭的「成像圈」。

鏡頭成像圈與不同片幅的範圍

當光線穿過鏡頭產⽣像的時候通常是圓形的,如上圖的整個圓形區域就叫做「成像圈」,但這只是⼀個光線的「像」⽽已,還不是⼀張照片。照片必須是要光線照在感光元件上才開始。

當不同片幅的相機裝上同⼀顆全幅鏡頭時,全片幅的感光元件就能夠使⽤到這個鏡頭成像圈最⼤的使⽤範圍;相較之下,如果你是使⽤ APS-C 片幅感光元件的相機,你就只能使⽤鏡頭中間的⼀⼩部分。不論什麼片幅,在框框以外的部分你都是看不到的。

那為什麼鏡頭上的焦距標⽰,在 APS-C 片幅上都要乘上 1.5 呢?原因是 Sony 所有的鏡頭標⽰,都是以全片幅使⽤的焦距為基準。上圖中的鏡頭是 55mm,是在全片幅的標準之下 55mm 的視⾓範圍,如果是較⼩的 APS-C 片幅,焦距會差不多等於 82.5mm 的鏡頭所呈現出來的視⾓,剛好是全幅鏡頭焦距的 1.5 倍,但別搞錯了喔,鏡頭的焦距依然是 55mm,這個 82.5mm 只是換算出來的數據,不代表這顆鏡頭的焦距真的有改變。

所以片幅改變並不會讓你的淺景深變得更淺,因為鏡頭實際上的焦距並沒有改變。

所以如果你再回去看你 APS-C 鏡頭上的標⽰,經過換算之後你會得到不⼀樣的數據:

當所有焦距乘上 1.5 倍之後,會發現原本我們以為的超廣⾓其實並沒有這麼廣,但望遠鏡頭居然從 350mm 變成超望遠的 525mm 了。

對於望遠鏡頭來說使⽤ APS-C 片幅是⼀⼤優勢;但對於想要拍攝到最廣畫⾯的朋友來說,Sony 最廣的鏡頭是的 12-24 mm F2.8 GM / 12-24 mm F4 G,⽽且都必須要搭配全片幅使⽤才能夠真正發揮 12mm 的威⼒,否則它們都會直接變成 18-36 mm。

那如果⽤ APS-C 片幅鏡頭裝上全片幅機⾝會怎麼樣?先別急著看答案。請各位先想像,如果鏡頭的成像圈比感光元件還⼩,會造成什麼結果?

α7IV + E 10-20mm F4 G 10mm ISO2500 f/22 1/30s

鏡頭的成像圈⼩於感光元件的結果,就是成像圈以外的部分也會拍進去,就是什麼畫⾯都沒有,⼀個介於成像圈與相機機⾝內部的⿊⾊區域。雖然這樣畫⾯其實滿酷的,但應該絕⼤多數⼈都不會想⼀直使⽤這樣的畫⾯拍攝。

順帶⼀提,上圖其實你是可以不⽤看到成像圈以外的區域的,只要將 α7IV 選單內的(APS-C S35 拍攝)設定為 (開) 或 (⾃動) ,相機就會⾃動模擬成 APS-C 片幅,將影像裁切⾄ APS-C 的區域。

所以總結來說,為什麼我要⽤全片幅拍照?有了全片幅,我可以⽤到最廣的超廣⾓鏡頭拍攝建築、室內空間、活動紀錄,我在視⾓上有最⼤的⾃由度;加上全片幅鏡頭有超過 40 款產品可以選擇,⽽且每⼀顆鏡頭的光學⽔準都有絕佳的表現,所以當專業的拍攝⼯作時,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全片幅的機⾝。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24mm ISO100 f/8 1/400s
α7IV + FE 20mm F1.8 G 20mm ISO100 f/7.1 1/2500s
α7IV + FE 20mm F1.8 G 20mm ISO100 f/5.6 1/1000s
α7IV + FE 20mm F1.8 G 20mm ISO100 f/1.8 1/4000s

讓主體更加突出

奇怪!我們不是剛剛才提到,在同⼀顆鏡頭底下,片幅與景深是沒有關係的。使⽤同⼀顆鏡頭時,APS-C 片幅只不過是使⽤全片幅中間的區域,就像是裁切⼀樣,並不會影響景深。

但在實際使⽤上並不是這樣。我想⽤⼀張照片說明: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100 f/1.8 1/1600s

上圖是使⽤全片幅相機,搭配 55mm 鏡頭所拍攝,如果我想要站在同⼀個位置(已退無可退),並且同時想要獲得相似的視⾓的話,我該選什麼樣的鏡頭呢?

我們⽤ 55mm 除以 1.5 去回推,可以得到⼤約是 36mm,也就是說在同樣的位置下,我使⽤ APS-C 片幅,搭配約 35mm 的鏡頭可以獲得跟上圖⼀樣的視⾓。

但 35mm 的景深就是跟 55mm 的不⼀樣呀!也就是說兩顆鏡頭在不同相機上使⽤雖然有⼀樣的視⾓,但 35mm 的背景拍出來就是沒有 55mm的 模糊,達不到我對於上圖那種主體背景明確分開的效果。

全片幅機⾝,可以在相同視⾓、相同距離、相同光圈的條件之下,達到比 APS-C 片幅背景更模糊的成效。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250 f/1.8 1/160s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100 f/1.8 1/2500s
α7IV + FE 70-200 mm F2.8 GM OSS II 142mm ISO160 f/2.8 1/800s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105mm ISO125 f/4 1/200s

⾼ ISO 低雜訊

我們前⾯提到,全片幅與 APS-C 在感光元件的尺⼨上有明顯的差異,這件事也會體現在影像的雜訊上。

影像的雜訊多寡,跟感光元件的⼤⼩有直接的關係。感光元件越⼤,影像所呈現出來的雜訊就越少。

α7IV 在⾼ ISO 的雜訊表現,可以讓我毫無後顧之憂的設定 Auto ISO,通常我會使⽤光圈先決或快⾨先決模式,決定好光圈或快⾨數值之後,就把感光度交給相機去決定,不管它給我出現什麼樣的數據,我都能夠放⼼使⽤。

以我的經驗來說,ISO800 只是⼩菜⼀碟,到 ISO4000 的畫⾯解析度也沒有明顯缺漏,同時在低 ISO 的長時間曝光表現也相當突出,整張照片的依舊是細節滿滿。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800 f/1.8 1/160s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800 f/1.8 1/160s
α7IV + FE 55 mm F1.8 ZA 55mm ISO4000 f/1.8 1/25s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105mm ISO100 f/4.5 1/30s

更泛⽤的寬容度

這不是⼀個常⾒的概念,但每⼀個在乎影像品質的⼈都會告訴你它有多重要。甚⾄可以成為⼀個選擇相機的指標。

寬容度的意思,是影像在極亮或極暗處能夠保留多少細節,可以讓你在後製的時候重現出來。

很多時候,拍照的⼈沒有辦法決定現場的光線,導致亮暗處的差異過⼤,這時候你就必須靠後製,把原本存在於相片裡⾯的細節榨出來。

Sony 感光元件的⼀⼤特⾊,就是具備了強⼤的亮暗部細節保留能⼒。以下我們舉個例⼦: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35mm ISO100 f/8 1/125s

你⼀定遇過這種情況,在⼀個美好的早晨選了早午餐店窗邊的位置,期待陽光灑落在你的餐點上。

結果⼀拍發現,除了陽光照到的地⽅正常以外,其他沒吃到陽光的部分⼀片全⿊;不然就是亮度正常,照到陽光的地⽅亮到爆掉。相機拍的怎麼我們的眼睛看起來不⼀樣?

⼈類的視覺對於影像的「動態範圍」有極⼤的彈性,意思就是說你⽤⾁眼看的時候,就算是亮暗差異很⼤的地⽅,你依然能夠很清楚的看到亮部與暗部的細節,沒有⼀片死⽩,也不會有全⿊的地⽅。

但⽬前世界上還沒有能夠做到跟⼈類視覺動態範圍⼀樣的感光元件,所以拍照才會出現死⿊或死⽩。

這時候我們為了獲得接近⾁眼所⾒的結果,就必須靠後製,把影像提升到與眼睛所⾒類似的畫⾯。

α7IV + FE 24-105 mm F4 G OSS 35mm ISO100 f/8 1/125s
ZV-E10 + E 10-20 mm F4 G 20mm (全幅等效35mm) ISO100 f/8 1/125s

在後製軟體裡,你可以試著調整曝光把暗處拉亮。上圖中兩台相機都是在相同的條件下拍攝,但經過軟體提升亮度,影像品質卻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把畫⾯放⼤來看:

α7IV
ZV-E10
α7IV
ZV-E10

數位相機的寬容度決勝點都在暗處,我們只要把沒被強光照到地⽅放⼤⼀看,立即就能看出差異。

兩台相機在經過相同強度的後製下,在影像品質會產⽣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是經過 5EV 提升曝光,可以說是破壞性的調整了,但你依舊可以看到全片幅的 α7IV 畫⾯依舊乾淨,⽽ ZV-E10 已經有明顯的雜訊產⽣。

雖然寬容度通常是需要在強烈的後製環境下才能看得出來差異,但對於靠這個吃飯的攝影師們來說,有更⾼的後製寬容度,意味著在無法控制光線,或者是失誤的情況下,攝影師還有機會靠著後製扳回⼀城,這對我們來說是⾄關重要的⼀件事。

更佳的影片拍攝品質

Video file

除了照片以外,片幅的⼤⼩對於錄影的影響也⾄關重要,上⾯的影片是我在相同的拍攝環境下,使⽤全片幅相機 α7IV 與 APS-C 片幅的 α6600 的差異。


第⼀則影片 α7IV 是使⽤全片幅拍攝無裁切,各位可以發現片幅尺⼨造就了視⾓的不同。兩顆鏡頭都是使⽤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的 70mm 端拍攝,但 α6600 的視⾓窄了很多。

後⾯的其他影片我都是使⽤ α7IV 設定成 Super35 模式拍攝,視⾓會近似於 α6600,但實際上視⾓還是會有所差異。在相同的設定下,我皆是使⽤ 4K 30P 的畫質與格率、S-Log3 的相片設定檔拍攝。

在 S-Log3 的模式下,α6600 的最低感光度是 ISO500,α7IV 是 200,天氣非常好的時候,ISO500 就很容易讓畫⾯過曝,我必須要把光圈⼤幅縮⼩,或者是加上減光鏡才能夠獲得正確的曝光。但就算是 α7IV 的設定去遷就 α6600,把 ISO 更改為 500 來獲得比較的相同基準,α7IV 的畫⾯純淨度依然能夠輕易的勝出,雜訊相當少,畫⾯的物體邊緣也非常銳利,也不會有紅⾊的⾊偏,毫無疑問的如果要有更好的錄影畫質,全片幅相機在各⽅⾯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們常說影像重要的是相機背後的腦袋,沒有好的規劃、好的執⾏、或者是在對的時間拍下對的照片,就算有再好的器材,都難以成就⼀張偉⼤的作品。但當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候,也務必要顧及相片品質。專業器材不只是提供⾼⽔準的影像,同時它還能夠讓創意更流暢地發揮,不受窒礙,讓創作的過程更有效率,這是我數年來⼀貫的⼼得。

我使⽤全片幅相機已經長達 7 年的時間,在遇⾒重要時刻時,它們總是能夠給我可靠的影像品質與穩定性,⽽ Sony α7IV 不論是在影像的細緻度、鏡頭群的銳利度與散景、感光元件的寬容度與⾼ ISO 低雜訊,都讓我覺得這是⼀台能夠讓攝影師完全⾃由創作的器材。

我們想請求訪問您的地理位置,以便為您提供定制的體驗。請注意,您可以隨時通過瀏覽器設置撤回您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