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訣

探索寬闊視野:為何需要廣角鏡頭以及如何選擇? feat. 道慈

道慈

全職攝影師。從事攝影工作數年,除了以婚禮紀錄、寫真婚紗等工作性質的拍攝,時常拍攝街頭人像,旅行紀實以及為喜愛的樂團拍攝花絮。
並於 2019 年創立「我都ok啊」 YouTube 頻道,分享關於攝影、旅行、生活。

IG|@taotzuchang

YouTube 頻道| 「我都ok啊」

by 道慈

Article Categories

廣角鏡頭的使用場合

很多入門的新手,在瀏覽網路文章時,總會產生一種廣角鏡就是拿來拍風景的錯覺,其實廣角鏡頭的運用範圍很廣,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神鬼獵人」,劇中大量使用廣角鏡越肩的視角,讓觀眾如同親臨現場般的跟著電影裡的角色移動。

無論是拍攝風景、建築、街頭攝影或是人像,乃至於時尚圈都很常運用廣角鏡進行不同的創作。

α7 IV + FE PZ 16-35mm F4 G|ISO 640, 16mm, F4, 1/2000

第一點,廣角鏡的視角較廣,在你沒有退路的時候提供可以拍攝更大範圍景物的機會如果今天拍攝的場地空間足夠,可能拿著 24mm 焦段的鏡頭往後退,也可以拍攝出相似的效果,但如果你往前一步是懸崖,往後一步是峭壁,拍下整個峽谷美景的就只能依靠手上的鏡頭,此時當你把焦段從 24mm 轉到 16mm,會發現世界突然寬廣了許多。

α7C II + FE 16-25mm F2.8 G|ISO 250, 16mm, F5, 1/2500

廣角端的 1mm

有句話是廣角差 1mm 就差很多,確實,相較於望遠端的 1mm,廣角端差 1mm 的差距都是可見的。承前面的內容所述,當我們在一些空間有限的場景,例如教堂的內部、客人的家中、山頂上,這些你沒有其他可以前進後退的場景,唯一能夠增加你拍攝空間的方式,就是用更廣角的焦段來拍攝。

「往後退一步就好啦?」這句話只建立在,你身後是有退路的情況下。

α7C II + FE 16-25mm F2.8 G|ISO 400, 17, 19, 25mm, F4.5, 1/3200

關於廣角的透視

剛剛說到第一點是視角,第二點就是透視與變形。在廣角鏡頭的透視下,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會更遠,靠近鏡頭的物體則會更近,如此一來,最直接的說就是他非常適合透過前後景的配合來拍攝,尤其在街頭攝影上,歷史上有足夠多的名師透過了這樣的手法創造了各種有趣的影像,例如 Alan schaller 在大英博物館拍攝前景巨大的人,胯下則有其他人往反方向走過的畫面,又例如 Matt stuart 著名的前景鴿子遠方人物的照片。

最簡單去理解這種透視的效果,可以在使用廣角鏡時,請你的朋友把手舉向你,對焦他的手上後拍攝,會發現手變得非常的大,而人臉變得相對的小。

α7 IV + FE 16-35mm F2.8 GM II|ISO 400, 18mm, F11, 1/320

許多網美拍照教學中的第一步就是拍出大長腿,實際操作方式也是利用廣角鏡變形的原理,讓腿部更接近相機,而身體相對遠,於是就有腿被拉長的效果,但當然腳掌會被拉得更大,所以在做這類型拍攝時,整體比例還是需要特別注意。

α7 IV + FE PZ 16-35mm F4 G|ISO 400, 20mm, F4, 1/4000

廣角鏡難題

近期 Sony 推出了三顆廣角變焦鏡,相信許多人對於這三顆各自的特性還是帶有點疑問,依照三顆在實際拍攝後的心得,分享自己的看法。

FE PZ 16-35 mm F4 G

這顆鏡頭最大的特點就是「電動變焦」、「內變焦」很明顯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在錄影上,無論是要運用穩定器,或是透過遙控的方式運鏡,電動變焦絕對會具有額外的優勢。

如果今天有錄影的需求,無論是工作上的拍攝,或是經營自媒體,需要有一顆主要拍攝 A roll 的鏡頭,這顆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當然,雖然我認為這是三顆鏡頭裡面最適合錄影的一顆,單純在拍照上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對於光圈的需求沒有到 F2.8 ,那麼這顆無論是重量體積,以及畫質都十分的有優勢。

α7 IV + FE PZ 16-35mm F4 G|ISO 1000, 16mm, F4, 1/640

FE 16-35mm F2.8 GM II

相較於一代,無論是重量的減輕以及畫質的提升,都大幅度的進化,可以說是現在 Sony 在廣角變焦鏡裡面最具代表性的鏡頭。在沒有預算的考量下,我認為這顆鏡頭擁有很好的潛力,加上優秀的邊角畫質,在做一些高張力的人像創作時,會幫上很大的忙。

α7 IV + FE 16-35mm F2.8 GM II|ISO 250, 18, 35mm, F2.8, 1/2000

假設你喜歡具有張力的構圖風格滿的影像充滿細節,那麼 FE 16-35mm F2.8 GM II 就是為了提供這樣的需求而存在。

如果今天有職業拍攝需求,16-35mm 這個焦段也是可以單鏡作業的焦段,無論在室內空間、活動紀錄上都很好發揮。甚至如果出遊,在這陣子跟頻道觀眾們的討論中發現,其實只帶一顆 FE 16-35mm F2.8 GM II 出國的人居然也不在少數

但也確實,16mm 可以盡情拍攝名勝古蹟,而 35mm 在日常的速寫上也是相當方便。以三顆鏡頭來說,應該是最全面的一顆,無論是焦段或是光圈,都是傳統「大三元」的規格,沒有任何妥協,對於有意湊齊大三元的人來說,那必然是會納入考量的。

α7 IV + FE 16-35mm F2.8 GM II|ISO 200, 31mm, F2.8, 1/3200

FE 16-25mm F2.8 G

最新推出的 FE 16-25mm F2.8 G 與其他兩顆鏡頭相比,最直觀的就是焦段少了 10mm 來到 16-25mm。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視為 FE 16-35mm F2.8 GM II 的簡化版,在依然有優秀畫質以及 F2.8 光圈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重量與體積。

說來有趣,在傳統大三元裡,時常會有的疑問就是明明已經有 24-70mm 了,為什麼廣角端搭配的鏡頭是 16-35mm,中間重疊的部分稍微多了一些?

我認為各自獨立都是很好的鏡頭,但畢竟更多的消費者,我相信都是從 24-70mm 或是其他 24mm28mm 開頭的變焦鏡為第一顆鏡頭,那麼,如果推出一顆剛好銜接 24mm 的鏡頭,說不定會意外的有優勢,於是乎 16-25mm 就這麼出現了。

如果以拍照為主、錄影為輔,我認為 FE 16-25mm F2.8 G 無論搭配新推出的 FE 24-50mm F2.8 G,又或是搭配 FE 24-70mm F2.8 GM II ,都會相當的合適。

α7C II + FE 16-25mm F2.8 G|ISO 400, 16mm, F2.8, 1/4000

無論是先前推出的 FE 24-50mm F2.8 G 或是這顆鏡頭,在現在 α7C 系列逐步熱門的時刻,輕量化的器材越來越佔優勢,如果手上的機身是α7C II,那麼在配重的表現上,搭配 FE 16-25mm F2.8 G 會是很平衡的組合。

在這三顆鏡頭的搭配上,我的建議如下

  1. 以拍照為主,手上有 50mm F1.4 或是 F1.2 的定焦鏡,想要找一顆輔助的鏡頭,那麼 FE 16-35mm F2.8 GM II 會很理想。
  2. 以拍照為主,手上已經有 FE 24-50mm F2.8 G 或是 FE 24-70mm F2.8 GM II,那麼搭配 FE 16-25mm F2.8 G 可以完全不浪費任何焦段。
  3. 以錄影為主,手上有可以拍攝特寫的鏡頭,那 FE PZ 16-35mm F4 G 絕對是首選。

 

Article Theme

我們想請求訪問您的地理位置,以便為您提供定制的體驗。請注意,您可以隨時通過瀏覽器設置撤回您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