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以高 ISO 在低光源下拍攝實境節目

by Alister Chapman

Article Categories

Body Category

多虧有了最新的 Exmor-R背照式感測器及雙 ISO 功能,Sony FX3 FX6 現在能夠勝任在照度極低的情況下拍攝,而且沒有太大的雜訊(或至少雜訊極低)的影像。在 FX3 FX6 上使用 S-Log3 拍攝時,這些攝影機具備 ISO 12,800 的高感光度,但仍有人認為拍出的效果差強人意。

我檢閱過使用這類高感光度拍攝的範例畫面後,認為很多人之所以為此苦惱,是因為對在低光源情況下拍攝的這個概念有些誤會。

低光源與無光源

說到感光度極高的攝影機,我常聽到有人說「所謂高感光度代表你不需要煩惱打光。」這和事實嚴重不符。對於電影攝影和創造絕美或充滿戲劇張力影像的技巧,大部分畫面的一大關鍵就是對比。重點不在光的明暗,而是影像中最亮和最暗部分的差異。

對比良好時,照度極低的環境下拍攝影片的雜訊也可以很低。這是用 Alpha 7S 隨手拍到的畫面。

在我們進一步說明以前,我想先指出在數位相機中看到的雜訊,大部分是來自於感測器。無論你是在黑暗中拍攝,還是在明亮的白天拍攝,感測器製造出的雜訊不太會改變,會改變的是我們從感測器那裡取得的所需訊號大小。大量的光線進入感測器後,我們就能獲得大量的訊號輸出內容,這樣一來雜訊和訊號間的比例會比較好,意思是說訊號會大大蓋過雜訊,提供很不錯的訊號和雜訊比。如果感測器收到的光線不足,那麼影像訊息可能只比雜訊多一點點,那麼和影像資訊相比,雜訊的顆粒較大,訊息和雜訊比也很糟糕。我們也應該知道,沒有任何一台視訊攝影機能做到完全無雜訊,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而且和完全沒有雜訊的影像相比,有時候帶點雜訊(即便電子雜訊也是)看起來更自然。

不妨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拍攝看看,這樣的話不僅照度極低,而且因為光源不明顯,所以最亮部和最暗部的差異極小。如果你想在後製中讓整個場景的對比更強烈,會需要擴大暗部和亮部的範圍。擴大片段的範圍後,幾乎免不了都會出現更多雜訊。延伸作品中的色階以提高明暗差異,也會一併放大材質中的雜訊,導致雜訊多到令人反感。

拿同一台攝影機在月夜中拍攝,平均照度顯然更高。最重要的是,由月光照亮的亮部會比月光未能觸及的暗部明顯亮很多。和看不見月亮的夜晚相比,月夜下的暗部明度很可能相差無幾,兩者一樣黑。

不過,現在我們把月夜下拍攝的片段進行後製處理,因為錄製的內容對比度較高,我們不需要把色階延伸得太長,或者甚至不必加以延伸。所以,我們不會再把內容中存在的雜訊提高,暗部就不會看起來有那麼多雜訊。此外,觀看者的視線會被吸引至影像中較亮的部分,而不會刻意去看較暗處,比較不會留意到暗處的雜訊。

大家之所以對在低照度的環境下拍攝感到焦頭爛額,並不是因為光源不足,而是因為對比度不夠。

我在辦公室裡簡單做了一個測試來說明。對於這兩個畫面,我試著讓背後牆壁上的光度盡量保持一致。第一個畫面中,我只利用門關起來後的少量光源拍攝,整個滿暗的。第二個畫面,畫面左邊加進一點點光源來打亮我的臉,因此稍微比背景亮一點。 

上面這張是沒有加入主要燈光的未調整影像。

上面是加入主要燈光的未調整影像,只是加入了稍多的對比。雖然仍然很暗,不過即便只是新增了這麼一點光源,整個影像就有所改善。

接下來我對兩張影像都稍做調整,把照度調高,盡量讓兩者看起來相似,但亮度更能接受。在處理類似的偏暗影像時,大概很多人都會試著這麼做。

這是沒有額外光源的畫面。可以看到,確實有辦法讓畫面更好看。漸層的對比更明顯,但影像中的雜訊也更顯眼。

上方這張影像則是在臉上多打了一點光,就比完全沒打光的畫面好很多。即便背景的亮度和暗部近乎相同,但在臉上打一點光來加強對比,就能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張影像並不是完全沒有雜訊,但對沒有打光的畫面來說已經大有進步。 

放大看看沒有打光的畫面,可以看到裡面的雜訊多了很多。在我臉上和脖子暗部出現的雜訊都結塊了,但這些部分的效果其實和打光的畫面相差不大。這是延展對比的流程,用來將影像中的亮部提亮,也會連帶增加整個畫面的雜訊。 

加入一點光或提高場景中的對比後,就能降低後製期間需要加入的對比度,如此一來雜訊就不會變得太明顯。兩個畫面的照度盡量相同時,各自的暗部在不需要後製調整對比度的情況下看起來好多了。在低光度的環境下拍攝時,記得把對比納入考量。和對比度低的畫面相比,對比度恰當的畫面通常也能達到較出色的成果。

我最近拍攝了一部短片,大部分場景都在晚上的一大片森林之中。這部影片的製作成本很低,當然也沒有錢可以負擔超大環形燈來打亮整片森林。不過,我們靠著幾顆裝電池的 LED 燈具打亮樹幹和前景中的其他東西,並用超亮的手電筒打光,創造出的對比程度就足以讓您看清楚故事中的各個角色。當然了,這是一個晚上在森林裡的故事。真的完全不需對背景的整棵樹打光。說不定不打那些光,現有的光線就足以看清角色的表情,但確實會少了點對比。我也用了一些煙霧,讓手電筒能創造出光束的效果。這些作品如此精彩的重點在於對比的效果,小範圍的亮部讓陰影部分保持漆黑,進而達成沒有雜訊的效果。

光線也有雜訊 -- 光子散粒雜訊

接著要考慮的地方在於,使用這些感光度極高的攝影機,光線中也會有雜訊。這些雜訊叫做光子散粒雜訊,出現的原因是大部分的發光路徑會產生光子散粒雜訊,當中就包含小型的隨機起伏。有大量光線時,很少會察覺這些小小的起伏,因為這只構成整體照度中的一小部分。沒有光線就沒有起伏,全然的黑暗就不會有光子散粒雜訊。但當在低照度的環境下拍攝時,我們會傾向於特別注意到這些雜訊,因為此時的光子散粒雜訊會在視覺上非常明顯,構成影像中雜訊的一部份。這就是為什麼你透過軍用影像增強器看到的畫面十分「閃亮」。當中有很多雜訊是光線裡面的雜訊,是增強器讓這些雜訊更加放大。

Sony FX3 FX6 這類相機在以 ISO 12,800 的設定拍攝時,內部的雜訊程度夠低,因此你能看到光子散粒雜訊。深沉的暗部不太看得到這種雜訊,但在中低範圍(大概是 20% 40% 之間)就比較多,所以臉上較暗的部分很難看出是數位的散粒雜訊還是光子散粒雜訊。

說真的,沒辦法透過調整相機或後製處理來調整雜訊,只能使用更強的數位雜訊抑制功能。但在場景中加上一點點光源,有助讓整張臉在雜訊最多的區域跳脫出來。

因此,儘管感光度越高可讓你在較低照度的環境下拍攝,但並不代表必定能拍出效果絕佳的影像,在對比不足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現今在場景中控制、新增和塑造光線的重要性,和從前一樣未曾改變。不過,你現在需要加入的光源,可能比使用 25 ASA 膠捲拍攝時來得少。

我們想請求訪問您的地理位置,以便為您提供定制的體驗。請注意,您可以隨時通過瀏覽器設置撤回您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