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

擴展視野:風景攝影構圖運用 (上) feat. 王寶國

王寶國

攝影座右銘 『用最美的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世界』

全職風景攝影師,從事攝影教學20年以上,這9年來也在中國巡迴演講超過2000場次。

現任:NiSi耐司光學濾鏡全球總顧問,SUMMIT山木戶外攝影包全球總顧問,CAVIX三腳架全球總顧問,GEP國際精英攝影師團隊召集人。

Article Categories

認識超廣角鏡頭的空間距離感

超廣角與廣角鏡頭在一張平面照片中會形成透視感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是前方與後方的物體之間,會產生前物體與後景物之間的距離被推的更遠,而左右兩邊的景物也會被推遠,這就是所謂的『空間距離感』。而望遠鏡頭在前與後的景物之間的距離反而會靠的更近,因此產生所謂的『空間壓縮感』。

了解變形率在畫面中表現

使用超廣角鏡頭在構圖範圍畫框中,因為物體前後之間的距離被推遠,所以在構圖畫框中會另外形成一種現象,那就是整體畫面內的景物會被上下拉長。所以使用超廣角拍攝人像模特兒時,人物『縱向』身體變長腳也變成大長腿。然而,如果把人物構圖在畫面的左右兩側時,人物『橫向』的身體『橫向』也會被拉寬,感覺變胖了。所以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風景,就必須更了解在一張平面照片的畫面中形成的空間距離感,會讓畫面內的景物『上下拉長左右拉寬的透視變形率變化』。

(長方形畫框中,長邊兩側的變形率更大於 > 短邊兩側的變形率)

仰角俯角的變形

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往往會發現越是靠近畫框兩邊的建築物會越往內傾斜。其實這是因為相機鏡頭與建築物的位置高低落差所產生或是仰角與俯角的關係。所以拍攝時,只要稍微一點仰角構圖、越靠近左右兩邊的物體就會向內傾斜。反之,只要稍微一點俯視構圖、越靠近左右兩邊的物體就會向外傾倒的視覺效應。

變形率綜合的畫面表現

掌握以上超廣角鏡頭在畫框中可能會形成的物體影像變化之後,就更鼓勵大家多加善用空間距離感的變形率去組合運用,創作出更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突出視覺。

構圖運用

以下將針對不同的構圖運用分享拍攝技巧,這篇將著重橫構圖的分享,有關直構圖,以及超廣角構圖,請參考延伸閱讀連結以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 擴展視野:風景攝影構圖運用 (下)  feat. 王寶國

水平構圖,俯視角度

表現大範圍前景面積的縱深層次

α7R V + FE 16-35mm F2.8 GM II | ISO100, 22mm, F16, 180s

拍攝思維:
新北市八里渡船頭在春末到夏天季節時,太陽日出方位大約會在對面觀音山的左右兩邊之間,因此也正是喜愛拍攝風景攝影愛好者,經常練習拍攝創作的場景之一。但是使用超廣角鏡頭構圖時,畫面中所有的景物都會被推得更遠更小,即使最靠近相機位置的船隻,距離至少也將近7 – 10公尺,所以船體景物也依然會被推遠變小,而地面的可見視角變的越窄,也會顯得更平行面,這樣很容易就會喪失地景的船身輪廓層次。所以很多時候,面對大範圍面積的前景構圖時,我會刻意的升高三腳架至2.4米甚至3米的高度進行拍攝,以便增大與地景之間的視角角度,就能增加前景物體縱深面積的層次與立體感。

拍攝晨昏帶夜景城市光源時,因為城市燈光五顏六色相當的複雜,再加上自然光的暗藍調天空色,所以構圖中有著各種色調混雜光線,一般來說相機白平衡,幾乎已經無法自動判別給出適當的色彩平衡。但是現在只要在α7RV設定自動白平衡下,機身上的『可見光與 紅外線 (IR) 感測器』就能自動判別環境中的複雜光源色彩,然後有效的實現更精確的白平衡。這個功能對我來說非常實用,大大降低在後期軟體中去調整各種複雜色調的困擾。鏡頭使用超廣角FE 16-35mm F2.8 GM ll,現在Sony極致G Master超廣角鏡頭,除了具有更高清晰鋭度的解像能力之外,我更喜歡使用的重要因素是『奈米抗反射 (AR) 鍍膜II』,完全降低了在場景中強烈光源,所產生的耀光光斑與鬼影及眩光。所以在拍攝夜景時,不會因為強光的路燈,或是其他燈光亮度,在畫面中出現可怕又難看的耀光及光斑。

在日出之前,天空由暗黑轉暗藍微弱自然光,然後再逐漸的越來越亮,轉為暖金黃光線。所以如果要在藍調夜空及城市夜燈同時存在進行拍攝時,就要特別注意最佳的曝光時機,因爲『天空越暗自然光越暗、地景人造光就會越亮、人造光越亮、場景中反射率越低的物體就會越黑無法拍出細節』。『反之、天空越亮自然光越亮、場景環境也越亮、環境自然光越亮、人造光的光芒線條就無法表現出來』。

拍攝小叮嚀:

*在不同光圈大小拍攝時,會有不同的光芒表現。光圈越小光芒越長,光圈孔徑越大光芒越短,甚至到沒有光芒線條。

*因為拍攝當下是日出前偏暗的藍調色,所以環境中還有明亮的人造燈光,因此整體環境都會比較暗,而想拍攝一張帶有色溫光又有燈芒線條,且整體明暗度適當的照片,曝光時間勢必會超過30秒,甚至一分鐘以上。所以如果潮水水位太高,達到讓船隻會飄浮在水面的話,那拍攝時船隻絕對就會有明線的晃動模糊。

*α7R V相機功能『B快門計時器』,可以自由設定使用B快門拍攝期間曝光的時間設定,這個計時器可以設定 時:分:秒:,設定完成就可以直接按下快門進行拍攝,相機螢幕就會顯示拍攝時長的倒數計時。(全台灣日出日落時間及方位角潮汐表可以參考中央氣象局網站,或是下載手機APP應用程式)

*使用快門線是風景攝影的基本工具,也能降低手按機身快門鈕的振動問題。

水平構圖,仰視角度

表現大範圍前景面積的視覺張力

α7CR + FE 16-25mm F2.8 G | ISO50, 16mm, F18, 1/2s

拍攝思維:

台灣四周環海,充滿多元豐富的海岸景觀,也更是風景攝影創作的好環境。而宜蘭外澳海岸在30多年前,沙灘上大部分是黑石礫,岸邊也有許多的岩石,因為烏石港建立了防波堤,而改變了海砂的流向,從烏石港往外澳方向移動,使得外澳區域的海岸邊,才因此擁有了大範圍顏色暗沉的細沙海灘形成,而原來的岩石海岸也被海砂淹沒覆蓋。這裡有平坦的沙灘和雪白的浪花,還有零星分布的岩石,岩石外型像一座座小山豎立在沙灘上,或是被海水包覆著。因為這裡有著小山岩石,又有明顯的風勢,所以在不同漲退潮時段,浪花撞擊在岩石上,或是白色浪花湧上沙灘時,都充滿的不可預期的驚奇型態。所以外澳沙灘從我底片機時代一直到現在,都是我創作攝影或是教學外拍的重要題材。

 

當天我是攜帶最小巧輕便的全片幅機身『α7CR』,因為它擁有與α7RV相同的6100萬像素的背照式感光元件,無論是抑制雜訊抗反射抑制摩爾紋高動態範圍高解析度、逼真色彩,都與攝影高畫素進階機種機α7RV一模一樣。攜帶α7CR出門,我就可以更輕鬆更便利,一樣又能拍攝出高品質高解析的照片。

鏡頭我用『FE 16-25mm F2.8 G』,這顆超輕量超廣角鏡頭從中心到邊緣的銳度,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最近清晰距離在使用16mm焦段時,可以靠近到18公分而已,這也意味著;我可以更靠近前景,更誇張的前景主視覺張力,及更強烈空間距離感的透視變形表現。所以『α7CR + FE 16-25 mm F2.8 G』攜帶出門不到一公斤的重量,對於肩上的承重,又能減輕不少負擔。

拍攝此張照片時,

1.『使用超廣角FE 16-25mm F2.8 G 表現空間距離感的透視變形率』,岩石被推遠變小,湧上岸的白色浪沫線條也被拉得更長,左右兩邊的浪沫線條也被拉寬也會拉長。

2.『利用低機位更靠近腳下的沙灘』,靠前景物越近,前景物體越大,而變形率越是明顯強烈。

3.『低頭構圖增加前景層次』,低機位構圖時,相機鏡頭如果能適度的低頭取景,前景的俯視角度越會增加,縱深立體層次也會更顯著。

然後,掌握水位高低的條件下,等待一波波推上岸的海水,透過兩區岩石中間窄口形成擠壓的力量,然後海水就會往沙灘上及四周射散衝擊,就很容易形成傘形的流動型態。

4. 拍攝浪絲線,快門速度該如何掌握運用呢?建議大家可以在現場多多觀察浪流動的速度,也就是湧起的海水即將落下撞擊下來形成浪沫時,到白色浪沫開始推向岸上的這段距離,大約會是在沙灘上的什麼位置(方便構圖範圍的掌握),然後自己要默默地讀秒,大約就能了解浪沫在推上岸時,需要多少的快門速度去拍攝。建議可以將快門先掌握在 1/3秒 ~ 1秒之間練習拍攝,浪絲線條就能適度地表現出來,然後再多加觀察浪沫的速度去對應快門速度即可。(浪沫往下退回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觀察拍攝,浪絲線會有比較柔性的線條表現)

拍攝小叮嚀:

*低機位口訣:蹲低一點,靠近一點,低頭一點。

*快門速度會影響浪絲線條的長短表現,浪沫流動的速度及浪沫的多寡,也會影響浪絲線條的長短及細節與亮度。

*拍攝風景時,構圖視覺關係的基本要素,就是大家所說的『前景中景遠景』的層次。所以天空範圍往往都不是我們拍攝的主視覺關係,因此天空雲的大小輪廓形狀範圍明暗度等,反而極可能會讓畫面更顯雜亂而破壞視覺感。所以適度的低頭取景構圖,增加前景俯視角,也增加縱深層次視覺,也能減少天空入鏡的面積範圍。

*沙灘上使用三腳架時,強烈建議使用金屬腳釘,並且用力將三隻腳深深的插進沙下,才能增加腳架的穩定性。

*按快門之前,記得先將鏡頭或是機身上的『AF自動對焦』切換為『MF手動對焦』,避免按快門當下鏡頭又在自動對焦,反而會造成迷焦。

 

[延伸閱讀] 擴展視野:風景攝影構圖運用 (下)  feat. 王寶國

Article Theme

我們想請求訪問您的地理位置,以便為您提供定制的體驗。請注意,您可以隨時通過瀏覽器設置撤回您的同意。